找到相关内容776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洛阳魏碑综述

    拜、维那张口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),(4)法生(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),(5)元韦占(即齐郡王佑造像记,旧称齐郡王),(6)解伯达(即游激校尉、司马解伯达愿“皇道赫宁一、“父母康延”、...自东向西,最上一层为元详,道匠,二层尉迟、高树、一弗,三层解伯达、惠感,下层慧成、魏灵藏、杨大眼,凡十品,南壁自东向西,最上一层为郑长猷、元燮,二层孙秋生,下层法生、元祜,凡五品。原先曾将老龙窝和老...

    宫大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3055147.html
  • 唯心唯物论与佛法

    尘缘影之心,正是万象森然所于存。然则即世俗所谓之心而言唯心者为有合,必取体离一切寂然不动以当之者义乃乖也。斯言虽似而不然。若见有万相,自属心生种种法生,一切法总不出八识三能变之生灭心。若不见有万相,...

    粱漱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3156460.html
  • 佛教思想是一种哲学

    去逝前,曾这样教诲弟子:  “外无一物而能建立,皆是本心生万种法。故经云:心生,种种法生;心灭,种种法灭。”  心,即意识或思维;法,即万物,即客观世界。“心”的生与灭,决定着“法”的生与灭。这就是禅宗...

    执一 玉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94457855.html
  • 佛教因果思想对当代社会精神需求的启示

    界则是贪婪,人界是修五戒十善,天界是修上品十善、四无量心,阿修罗界是天道业因加上好胜心,声闻界是四谛心,辟支佛界是十二因缘心,菩萨界是六度心,佛界则是平等心。可见,自性通达一切,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...

    李 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2459606.html
  • 佛教思想对苏轼黄州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

    人生观对苏轼文学创作的影响   在人生观方面,佛教强调“即心即佛”、“心生则种种法生。心灭则种种法灭”,还强调“不即不离,不住不著”、“莫于心上著一物”,就是说既要注重心,又要超然于心。不执着于心,不为...

    王红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00260284.html
  • 朝鲜佛教的兴衰

    恶心之余,心中忽有所悟: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故畲墓不二,”“心外无法,何为去唐求师?故不赴唐”。元晓的经历颇似日后中国禅宗的“开悟”。他返国后,或入酒肆娼寮,或持金刀铁锡,言语狂悖,行为乖张,但是他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0060392.html
  • 中观论颂三相品的所感

    反复结合的方式,是加深印象和巩固所学的必要手段,而后者则是本文前面提出的,以什么方法契入学中观论观三相品的答案。相对于本文其他各品而言,在学习有为法生、住、灭三相时,反复结合现实中的例子,对我们尤其是...

    圆礼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4460439.html
  • 论佛教的和平精神

    ,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。佛教认为,“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”(《大乘起信论》),又说:“若菩萨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。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(《维摩诘...

    楼宇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1461222.html
  • 惠能和尚传 南唐 招庆寺静、筠二禅德

    种法。故经云:心生即种种法生,心灭即种种法灭。汝等须达一相三昧、一行三昧。一相二昧者,于一切处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不生憎爱,不取不舍,不念利益,不念散坏,自然安乐,故目此名为一相三昧。一行三昧者,于一切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20361546.html
  • 玄奘大师所传的唯识佛法的特点(1)

    造杂染业,感有漏果,受苦无尽。可见,建立正确的认识是学佛修行第一重要的核心问题。  于此阿赖耶缘起中,若不了知因缘缘起,便会妄执自性为宇宙万法生起之因,或复妄执神我为因,或复妄执自在变化为因,或复妄执宿作为因,或复妄执无因无缘。若不了知业感缘起,便会妄执我为作者,我为受者。  (六)总结  唯识佛法建立所知依即阿赖耶识为宇宙万法生起之因,但决不可把阿赖耶识当作本原、本体、第一因或不平等因来理解。当...

    释悟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42261680.html